若花生 | 一个/家人

论贝塔斯曼的倒掉

论贝塔斯曼的倒掉

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贝塔斯曼集团(1835年创建)在全球树立了很多样本,遍布全球的网点、员工与业务有机而持续地运转着。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消费大国、文化帝国,1995年贝塔斯曼开始在入驻中国,至今已13个年头,短短的13个年头。

这13年里,贝塔斯曼在中国做了什么?不得不承认贝塔斯曼在中国创造了很多的进步,也创造了很多中国的第一,第一份精致优美详细的读书目录,并且就在自家的邮箱里,第一个书友会概念和实践在中国的兴起,读书沙龙,读书会员从此如雨后春笋,贝塔斯曼在中国拥有150万会员,贝塔斯曼在中国拥有最大的图书俱乐部……这一切,给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了新生。

贝塔斯曼有着强烈的德国品质,其经营理念,其运作模式,很古典,很传统,很强权意志,也很坚韧持续,从一开始,贝塔斯曼在中国便至少计划到了十年之后,这十年做了所有能做的,可以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十年还是很快过去,其新鲜感很快便在读者心目中消失殆尽,贝塔斯曼一度的流行变成了一度的笨拙,但不可否认的是:贝塔斯曼的意义永远存在,贝塔斯曼的形象依然高大。

为什么野心勃勃且如此卖力的贝塔斯曼在中国仅待续了13年,而不是130年呢?按照贝塔斯曼管理层的声音是因为中国政府的不够开放,这其实算不得原因,不愿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不承认中国政府的现状,把美好的中国未来放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来对待,有点高估了中国政府,也低估了中国政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贝塔斯曼不尊重中国读者,而更看重其经营理念,文化事业最忌讳惟一与强迫,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度,其国民的消费方式尤其值得重视,而贝塔斯曼恰恰忽略了这点,从长远来说,贝塔斯曼无不正确,从现实来看,贝塔斯曼太固执、太自信、知错不改,中国的古话是说:不患其位,患何以立,贝塔斯曼既得其位,不思其立,终至无言的结局。

到目前为止,我也觉得瞒可惜的,贝塔斯曼无疑给中国书市树立了一个好杆竿,也树立了一个坏榜样,贝塔斯曼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位同行,穷其13年的奋斗在努力在为同行作嫁衣裳,以至出现消费者对照贝塔斯曼的目录册在当当和卓越网上购书的哭笑不得的尴尬场面。

贝塔斯曼在为一切支出买单,其中很大部分间接的流入了同行的存折中,这便是贝塔斯曼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