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汪导陶版《西园记》


演出剧目:《西园记》
演出剧种:昆曲
演出单位:浙江昆剧团
剧本原著:吴炳(明)
全剧导演:汪世瑜
主要演员:陶铁斧、张志红
演出地点:杭州剧院
演出时间:2008年8月28日19:15-21:35
推荐指数:*****

汪导陶版《西园记》(50年代)

小绪

9个小时青春版《牡丹亭》碟片,偷偷地一个人在家看了又看,好生满足,为俊俏面容、为精致服饰、为优柔舞美、为动情咏叹,用惊艳来描述昆曲其实不太准确,宁可是孤高自赏、曲高和寡的雅致情浓,无奈最终这份情致难以应对世俗的眼光,从而选择了大众与普及。

两个人听一个人的戏

第一次在剧场感受昆剧,第一次两个人一块聆听昆剧,一个人听戏和两个人听戏还是有些不一样,现在这两种体验我都有过了,感谢这位应约听戏的女孩,尽管我们是第一次听陶铁斧,尽管我们是第一次听昆曲,私下里问问自己是不是附庸风雅,实在是为那熟悉的西湖、武林和净寺,以及最新认识的杭州郊外的西园,杭州的多情故事轮番上演,叫人怎不生陶醉。

与对城的真爱,对戏的热爱,与对人的挚爱,三者融为一体,戏说生活,真实生活也是戏里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何其曼妙的感觉,来生还要选择好好听戏。

一个园里三个人的事

羞桃辟杏踞春开,亲自佳人手折来。春色满园关不住,痴男情女述心怀。一西园,一支梅便开启整个故事的阴错阳差,吴炳的高明之处在于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巧设机关,张继华痴情于赵玉英,王玉真多情于张继华,最终因了赵玉英的死,上演出张、王人鬼般的奇异之恋。

这是一出典型的文戏,才子张继华不脱书生的傻气和稚气,佳人王玉真也免不了些许怨气,这种情绪实际是暗含了封建时代包办婚姻、不能自由的思想束缚,因此,现代人都能很明显地看出其间的局限,以唱腔而言,陶铁斧的清亮与张志红的娇润各显特色,我更喜娇润风格,以结构而言,全剧节奏紧凑有序,但交代似有不详,衔接略缺自然,三小时的全剧缩排成两小时,本也是一种割爱。

感悟

1962年潘天寿《夜观〈西园记〉有感》诗云:一角红楼艳系春,仙姿绿萼想前身,张郎误解春消息,不识春迎是替人。良缘天遣堕琼枝,自是芳菲绝世姿,莫再疑真复疑假,真真假假不曾知。真真道出了文人的多情与情真的特质,但我略感不足的是文人沉浸于情感世界显得既可爱,又可恨,恨其既做了文人,何不做名文士,于情于理,出世入世,辨真析假,皆能自如,才是当今为文为人的真气质——做有胆的文人,做有作为的文人。

期待

明晚有汪导李公律版《西园记》(60年代),后天晚上有汪导毛文霞版《西园记》(90后),带着比较听戏,听不同时代的《西园记》解读,不愧是一种享受,希望能一场不落。

附:《西园记》剧情
注:为向汤显祖致敬,故有吴炳《西园记》面世,人鬼恋情带着深深《牡丹亭》的烙印。
武林赵礼。字子约。别号陶斋。尝宦观察使。年未五十。乞假林居。卜筑西山僻处。名曰西园。夫人梁氏。子惟权。字于度。女玉英。许字王锦衣之子伯宁。礼友王孝廉号简庵。遗女玉眞。托礼择配。居在西园门首。英、眞二女。相爱不啻如姊妹。而伯宁与惟权同读书。呆蠢无赖。朋寮斥为白丁。玉英颇知之。悒悒多恙。时邀玉眞谈笑。以遣闷怀。玉眞辄由西园入。襄阳张继华。字绣林。名驰吴越间。惟权与相慕。武林名士夏玉。字韫卿。则继华友也。继华游学杭州。与玉同居净慈寺。一日。继华闲游至西园。抵红楼下。倦卧花茵。玉眞在楼上。偶折梅花一枝。失手坠继华头。继华惊醒。玉眞婢翠云寻花至其处。继华仰窥玉眞。遂以花还翠云。欲其通姓名于玉眞。玉眞谓出男子手。不宜接受。仍使翠云还之。翠云则邀继华揖已。曰。此吾小姐所还赠也。继华大喜。立缀诗一绝云。羞桃辟杏踞春开。亲自佳人手折来。草短花深眠竹稳。暗香飞送梦惊回。嘱翠云口诵于其主。顷之。玉英至楼上。见其下有人。欲卷帘遽止。继华未见其面。以为折梅者爱己而复来也。手擎花枝。朗诵所吟之句。玉英以为风狂。径去不顾。继华归寓。述于夏玉。玉曰。园主赵观察有女玉英。共传其才美。所遇者必是。明日继华复访西园。适与礼遇。礼令子惟权出见。邀继华馆于家。与惟权伯宁同硏席。时玉英已病。延请师巫。继华误认为折梅者。以为缘己而病。心甚忧切。及见翠云从外入。姑试询之。则曰。无病。问其主是玉英乎。翠云行急。遥应曰。是玉眞也。英眞音近。继华谓眞果病矣。无几何。玉英竟死。继华适访玉。未之知。抵园中。又与玉眞遇。盖玉眞欲唁赵母也。继华谓玉英已愈。遮而欲与言。玉眞不能入。走出园外。还其家。继华方讶之。问馆童。云玉英已死。继华谓玉英死而魂出外。所见者鬼也。奔还净慈。与夏玉谋。约惟权同赴京会试。三人并登第。惟权旋里。复约继华主其家。继华畏鬼。不敢居园中。请居别院。而是时玉眞已过房为赵女。惟权乃以玉眞之居。为继华舍馆焉。玉英之亡也。玉伯宁知赵抚玉眞。恳夏玉为媒。惟权以为不可。反嘱玉与继华议婚。继华之来。知玉英亡。不知有玉眞在也。灯月之上。时时呼玉英。玉英感其意。为幽媾。虞其畏己为鬼。乃嫁名于玉眞。与订婚约。及玉为玉眞议婚。继华坚拒不可。玉英知之。力劝继华从赵命。婚夕。见玉眞。继华惊骇。以为有鬼。盖犹误认为玉英也。玉眞与婢翠云。历叙前后踪迹。始知非鬼。犹不悟嫁名者为何人。玉英知冥缘已尽。乃以实吿继华。于是白之礼夫妇。为玉英延净慈大智禅师。建水陆道场。拜梁皇大忏。结坛施焰。追荐玉英。得生天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