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三十年中国梦

主题:《三十年中国梦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与文化发展》
主讲: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主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
时间:2008年9月6日9:00-11:20
地点:浙江省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 今天中国期望世界认同中国

类似于政治很强的,教科书式的演讲题目,可能很多人不感兴趣,而以我听课的经验而论,这类题目更具挑战性,更考验演讲者的思维、角度和切入,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本领就是能保证全班3/5的同学自觉来上课,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因为1/2以上的听课率已是很给老师面子了,所以,我至今思想觉悟、道德修养都还算高(偷笑),今天遇见了觉悟更高的,便是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老师。

其实我选择听这堂课的动因,是我想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三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以及回顾我自己在这近三十年里的所处所作所为,我知道课里会讲到改革开放,会讲到80后、90后,题目内容与我息息相关,我岂能不关注,当然还有一个动因,便是张老师的激情与煽情。

张颐武老师是典型的发散性、跳跃性思维,这也符合一个文人的基本思维特征,整整两个小时,显得不够花,因为谈到了三大块的面,同时讲述了无数多个点,所以,整体感觉,我很累,但每一点都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又不得不竖起耳朵,集中精力参与这场思维游戏,在这显著的无序思维中,又隐藏着些许有序,即一个大柜架出来,然后分条阐述,然后举例,然后给出定论或悬疑。可能是因为三十年中国太多的变化,而中国文化本身又有着太多的复杂,多元与多变造就了整个演讲的大构架,但我似乎更对一个个的点赶兴趣,尤其涉及到80后的特质罗列,80后的元素挖掘,以及新世纪的现状分析,一字不漏地输入我的大脑,我知道消化、总结需要时间,先把这些点收藏在附录,待时间和体验来慢慢深入。

附1:张颐武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最近张颐武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附2:张颐武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angyw

附3:《三十年中国梦的伟大历程》听课笔记点滴
1、中国积蓄了5000年的文明,具备领跑世界的气质。
2、李宁是中国三十年改变的一个缩影:1988提汉城回北京受冷落到08奥运点火。
3、中国1984的第一枚金牌的历史意义(雪中送炭)远远大于中国2008的51枚金牌。(锦上添花)
4、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展示出中国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慢慢成为世界的一个标竿。
5、青春中国/少年中国/活力中国/美丽中国/梦幻中国
6、《我和你》:言有尽、意无穷。
7、80年代是中国告别匮乏的开始,往事不堪回首。(中国顶级物理学家沦为美国华人面店老板的酸痛)
8、80年代开始确立“人”的价值。(安徽年广九的“傻子瓜子”上《邓小平文选》:“我说不要动,有人要动他。”)
9、80年代的主题:精神开放与个人能力发挥。
10、80后特质:文化上,表现自我想像力重于表现社会生活,经济上,财富分配重于财富积累,社会上,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重于关注中国的特殊问题。
11、80年代的符号:邓丽君、高仓健《追捕》(寻找男子汉气质)、蛤蟆镜(不忍扯商标:物质炫耀是因为中国穷得太久)、崔健《一无所有》(每一个物质的解放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张蔷上《时代》(模仿与创作:匮乏时代的精神渴望与表达)、陈景润(迟浩《哥赫巴德猜想》)、张海迪、罗中立《父亲》(绘画,1980年)、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婚外恋)……
12、80年代莫斯科与纽约的不同:纽约是有麦当劳的地方,莫斯科是没有麦当劳的地方。
13、“中国制造”改变着世界格局。(价廉物实,中国依靠艰苦劳作为世界生产物质产品)
14、90年代的符号:《渴望》(同名主题歌)、《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歌《千万次的问》)、《我爱我家》(情景喜剧)、王朔(幽默)、张艺谋(第五代导演)、冯小刚(贺岁片)、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艳羡与仇恨)、解海龙《大眼睛》(摄影,1991年)……
15、新世纪话题:张艺谋传奇(《英雄》:“秦皇” 不可杀)、章子怡、姚明(“明”王朝)、刘翔(“飞人”)、贾樟柯《世界》:我们是飘一代,飘在这个世界)、郭德纲(草根,非著名相声演员)、芙蓉姐姐(网络表达)、“后小资”、《疯狂的石头》(小电影)、“国学热”(汉服、读经、祭祀)、全球华人概念(《凤凰卫视》)、超女(男孩气质的女孩男女通吃)、郭敬明……
16、“落后就要挨打“是个伪命题:落后便应该受到关爱,中国一次次经受住惨痛的现实反差。
17、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探索遭遇“崩溃论”与“威胁论”的迷惑。
18、中国的两大跨越:脱贫困与脱第三世界。
19、119到911:1989年11月9日“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到2001年9月11日“全球反恐”(美国双子星遭撞击)
20、一些有趣的变化:纯洁的“第三者”到难以入耳的“二奶”、卖国求荣到爱国求荣(让坏人都不愿去卖国)、生产型文化到消费型文化、悲情文化到活力文化、“尿不湿一代”到“鸟巢一代”、“傻根”到“许三多”、自在到自为。
21、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今天中国期望世界认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