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营销与制造

营销与制造

先说营销的部分。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煌煌巨作《营销管理》出到了第13版,从1967年第一版至今,已经走过四十余年履程,其作品一直被行业当作圣经捧读,而我当年理论的那版是新千年版(第十版),其间一定有很多变化。

这是我最珍爱的一部教科书,跟随我八年后,终于被杭州的一位朋友抱走,并且死活不肯还,我想借书这种事跟借钱差不多,敢借就不要多想收回,好在借钱也许令对方堕落,而借书则得以把知识进行传播,这到底还是一件美的事情。

一月前拿到的这版是最新的第13版,这版的一个重要理念叫“全面营销(Holistic Marketing)”,这是基于之前“整合营销(Intergrated marketing)”的升级版,尽管内容改动不多,但其理念很新,是对新时代,新环境,新媒体,新传播的一次全面概括,为营销提供了无限启示,小幅的最新案例、营销备忘、应用和各类数据也为全书作了有益补充,是一部营销界难得权威的工具书,参考书,教学书,受益爱益,只是要读懂此书,需要大量的时间消化,大量的实践佐证。不急。

再说说制造。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可圈可点的地方并不多见,倒是邻国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aion System)”格外耀眼,后知后觉初识商业类书刊的我还没有读到大野耐一的这部专著,但在一本不厚的看到了近40页的TPS专题报道,心生一定要尽快将此书收入囊中。

开篇序言就提出普罗对丰田的误解,丰田生产方式不是表象的看板文化,至少不仅仅是看板,TPS的两大核心是“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自働化生产和自由人管理”,其对制造的精益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令人敬畏,其具体内容包括:现场管理、持续改善、看板文化、流信息传承、完成可视化、无限降低成本、蓝领工人白领化、苏格拉底式提问等等,其践行的“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余音在业界绕梁不绝,也对欧美式营销管理提出了最直接的挑战。

从管理模式来讲,欧美强调的是战略管理,主张“做正确的事”,努力寻找新的蓝海,而临时工管理是过程管理,讲求正确地做事,力求取胜于红海,这两种管理模式也反应了“刀片利润”下的两类不同心态,这种心态用“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2004年宏基创办人施振荣提出)”和“武藏曲线(2004年索尼中村末广提出)”。“微笑曲线”反映的是丰厚利润被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材料采购、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环节无情占取,留着是间的利润空间相当小,而“武藏拱形曲线”正好相反,认为利润的最高的部分恰恰在产业链中部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和企业,并且用自身的案例证实了此曲线的光辉存在,这又让制造微笑起来。

面对这样的针锋相对的两种模式,身为制造大国的祖国需要反思了,我们错在哪?缺在哪?

向左,营销?向右,制造?

P.s:模式的选择有一定优劣,但未必绝对,关键是能否坚持,又是否懂得变通,这是亿万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你的选择会是对的,如果再加点决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