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我与高明

我与高明

与高明的情缘与爱有关。 09年夏天,双双落脚高明,一个来自广州,一个远离杭州,初来乍道,既没听说过,也不知道高明在哪个角落,当然更不清楚“选择高明是一种高明选择”的推介概念,只知道要过一座桥,跨一条江,然后就到了。 关于高明的美好幻想并没有止于模糊的那座桥(高明大桥)和那条河(西江),条件反射般地阅读起高明地理图(最新版为2008年版,很多标识与现实不相符了,建议高明国土局、高明旅游局可以联合出版社重新推出新版地理图册,据我了解到的杭州一年一版),挨个找着了荷城、明城、更合、杨和,然后是那些山,那些河,那些景区、园区、生活区……没有人向我推介高明,我自觉的找了一些去处,比如说高明有全佛山第一峰——皂幕山(又名笔架山,海拔804.5米),改变了“佛山无山”的观念,高明有岭南最重完整和典型的贝丘遗址——古椰河宕贝丘遗址(据说源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足够让你玩古今穿越,高明有滋养万物的母亲河——沧江河,高明的品质城市人居——碧桂园社区……只要你愿意,这些可以无限的罗列下去。 占全国万分之一陆地面积(960平方公里)的高明,森林覆盖率达49.6%,栖息着占全国三千分之一(约42万)的人口,随着公共交通瓶颈的突破,西江新城综合体的高规格引入,三旧改造的继续推行,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区域均衡发展的协调,政治开明,文化包容等各项事业的积极导向,高明无疑正以“年轻”和“锐意”的姿势焕发着新的生机。 虽不习高明的饮食,也不谙岭南的语言,但我还是愿意连猜带悟的观察和倾听这里的人们关注、谈论和抱怨的一切,我爱这里,因为这里有爱,我把高明比作我的故乡,我把荷城比作我家的小镇,高明的山水亦如我故乡的山水,秀美怡人,高明的百姓亦如我故乡的邻里,纯朴迷人,我看高明新闻,读今日高明,上高明论坛,听高明讲堂,写高明人事,并想着要计划把脚印留在高明的天然沃土。 这两年,往返禅城与高明二百多次,备受“人在禅城,心似乎永远在路上”的熬煎,“我要回来”的内心呼唤日渐深厚,而我也很愿意见证和参与到“共建共创”高明城市文明与全国发展的进程中,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份荣耀,当大多数人看到高明的欠发达时,我看到的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机会,找一条“共生共荣”的途径并不易也并不太难,只要有心有爱。 抱着这样的初衷,我将高明定义为“智慧佛山、新绿高明”,用六千字初浅的框架式结构罗列了相关的内容,当然随着涉足领域的深入,知识结构的提升,高明“新”和“绿”的城市愿景还需要细细的雕琢,负责的推动及认真的执行。 让我们一起吧! 爱着高明,炽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