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钱锺书命题:婚姻的围城

主题:《智者的微笑:钱锺书文学经典赏读》
主讲:李俏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主办: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宣传部、佛山市高明区文体旅游局
承办:佛山市高明区图书馆
时间: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晚上7:30–9:00
地点:高明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钱锺书命题:婚姻的围城

前言

很怀念杭州时期,浙江图书馆“浙江人文大讲堂”的岁月,哲学、历史、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物理、经济、政治、外交等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相继被请进学堂开讲,令我受益匪浅,两年前到佛山,有幸在佛山图书馆“南风讲坛”听了梁文道主讲《书是思想的交易》,这也是这两年在佛山惟一花时间听得的一堂公益讲座,直到昨晚,第一次走进高明图书馆“高明讲坛”的现场,才开始得以延续全国讲堂这一文化大餐,整体而言,定位于“大众、大家、大学”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开创于2005年),定位于“百姓、百家、百科”的佛山南风讲坛(开创于1995年),定位于“激情沧江”的高明讲坛(开创于2006年),掀起了一股全民教育,全民学习,全民讨论的人文气息。

智者的微笑

昨晚高明讲坛的主题叫《智者的微笑——钱锺书文学赏析》,大约16年前有看过其小说《围城》与其散文《窗》,并通过杨绛之口,初步了解其一家的生活状态,说实话,当时对《围城》的解读并不深入,毕竟没有婚姻的经历与思考,没有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体验与骚动,要读懂《围城》,甚至只是理解那批视觉化的同类比喻,已是不太可能,16年后,在高明讲坛,经主讲人李俏梅老师的循循善诱,重又回到那个时代,思考知识分子的时代性,思考人性的洞察,思考婚姻的命题,享受小说语言的魅力,享受文字文学的美。李俏梅老师将其定义为智者,是因为其对人性的深入洞悉,对人生的正确把握,对文字的准确拿捏,通过《围城》一书中其夫人杨绛的辅助阅读材料,我们开始对钱锺书有一个相对全面而正确的了解,同时对其代表性作品《围城》有一个较为理性和深入的解读,作为一名阅读者,如果真能领略到这一层,一定会对小说中的方鸿渐,以及小说背后的钱锺书抱以会心一笑,也许这便是李俏梅老师想要传递的主旨。

三大疑问

跳出小说,回到现实层面,我有三个典型性的问题纠结不去,这种纠结反映在。小说的现实性及现代人如何解读小说从而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参考性的关系上。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小说中方鸿渐的无力感,小说作者钱锺书的无力感,以及现实中的你我个体(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如何改变这种无力感,第二个问题,作为智者钱锺书,如何看待其文人之智,作时空穿越,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文人智者如苏东坡,文人或文士的“智”的共同特性体现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钱锺书命题”,即婚姻观中的围城论,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包办婚姻,以及现代婚姻观中的阴谋论、坟墓论、物质论,及未来的同居试婚、契约制婚姻。我想如果能从更广意义上的时间表上来看“钱锺书命题”,尤其是对未来婚姻制的尝试,那么钱锺书的小说《围城》才真正具有的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已经是把文学从神坛又放回到普通的生活,重新检验,重新思考。

启示

120分钟的演讲其实只是刚刚开启“钱锺书命题”的大讨论,每个人都不可能回避,而李俏梅老师对我的提问中,我又重新提炼出“悲剧而不悲观”的观点,《围城》是一部分十足的悲剧,但整体情绪并不悲观,这个观点令我很受益,这也正是悲剧的魅力,把好的东西美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让人更深刻,好比七夕,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很美,其实是个悲剧,因为一年才相会一次,好比梁祝,其实是个悲剧,我们想象中的化碟飞成了美,好比许仙与白娘子的断桥相会,其实是个悲剧,一见成永别,依然不影响美,这让我想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悲喜剧与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真善美能不能三全,惟美惟肖的理想,遇到真真切切的现实会发生什么。依然等待答案。

关于“钱锺书命题”,我不太同意城内城外隔绝观点的是,城内开花可以城外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交融性的,我觉得婚姻前后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结合自身,我愿意把我自己比做理想,把对方比作现实,我所认识并接受的最美的婚姻观:把现实嫁给理想,让理想迎娶现实,梦想照进现实,梦想迎接现实。

P.S:高明讲堂的现场空间不大,预计120座,但座椅很舒适,并且很人性化,可变式扶手藏着小桌,可以用作记录或放置随身小件,这一点很享受。

附1:钱锺书相关作品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容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附2: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在线专页http://djt.zjol.com.cn/
浙江人文大讲堂为2005年4月,由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联手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以每周一讲的频率,在固定地点面向百姓推出一个经常性的人文社科普及新平台,大讲堂选址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500座)作为固定地点,讲座门票以一人一票方式,提前一周向公众免费发放。
浙江人文大讲堂定位“大众、大家、大学”,自2005年4月第一讲开讲7年至今已逾400多讲,出版《浙江人文大讲堂》六辑,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注重精神引领,注重理性启迪,注重人文熏陶,通过全方位打造多重媒体参与的立体传播体系,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并形成了现场、广播、报纸、网络、视频、书籍等形式的立体化传播途径。

附3:佛山南风讲坛(南风讲坛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fengjiangtan/
南风讲坛始于1995年创办的佛山市图书馆公益讲座,至今已历16年。从开始一年几场,发展到现在的每周1-2场,至2010年9月已举办了1200余场,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和社会话题,听众近40万人次。
南风讲坛与国内(包括香港、台湾)多间高校合作,使海内外大学优质的人文资源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讲坛的知名度,实现了“大家、大学、大众”的结合。此外,讲坛积极扶持基层图书馆公益讲座活动,与本地区和周边图书馆实行资源共建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连锁社会效益。

附4:佛山高明讲坛
高明讲坛是由高明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部门共同打造的公益文化项目,于2006年5月启动,演讲者大都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至今预计近200场。
讲坛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坚持公益性和以群众需求为牵引,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高明基层中心”的数字资源和视听设备,采取专家学者现场讲座与电子版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大市民举办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