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若花生的阅读方法与习惯

若花生的阅读方法与习惯

读的书那么少,阅读面又不是很宽,凭什么来谈论读书的方法,这里胆敢献芹,主要是对自己读书的一种总结与思考。

周遭以为我读书很多,因为跟我聊天总文绉绉或者貌似斯文,其实这是对我是一个很大误解,我稍微统计了一下,2011年我阅读的书籍在8册左右,略高于2010年中国国民的人圴阅读图书量4.25本,不过,有一点我对自己很满意,就是我的阅读时间基本有保障,平均一天算下来,我会花4-5个小时阅读,上班读报、看网络专题,下班读报看书、写字看书,回到书籍,我买书很少,全凭缘分与心情,我看书很少,因为我喜欢精读,读一本是一本,我会花大量的时间看一些不受行业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时代限制的书,比如老子《道德经》、比如康有为《大同世界》、比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等等,这类书大部分都是意识流、方法论,并且可能值得用一生去读,另外,我读书很慢,喜欢逐字逐行的读,这也是我阅读量较少的一个原因,另外,我喜欢反复地看,因为年龄不一样了、心境不一样了、经历不一样了,读读过的书又像是看新书,并且经常会有若有所得,若有所悟的感觉,我享受这种阅读方式,另外,我喜欢对照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读书,这个观点是在我读高中时接触到哲学时发生的质变,初中时政治课本我们可以全书背下来,老师就是这么教,并且我们背下来也不难,直到高中的哲学课,知道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现象,并评估考量自己的言行,这是变化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我,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变,我依然若有所得。

谈到阅读方法,我觉得没有好的头脑,没有分析辨别能力,读再多也没用,不如潜下心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并能对自己产生深远影响的书,那这些是什么书呢?我的观点是历史传记类、新闻纪事类、心理哲思类、专业技术类都是些方向,当然这个因人而异,但整体而言,人文类的书籍是比较靠谱与受益的,不要太在意谁谁谁的推荐,也不要太在意艰难晦涩,我信中国古训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我喜欢用朗读的方式读书,周末我会找个广场,找片草地专门用来读可读的书,比如最近的《胡适的声音》、赫拉巴尔《我是谁》,这些文字很适合朗读出来,想想周末身边围着很多小孩,像蝴蝶一般飞舞在你身边,而你专心读着书里的似懂非懂,或者心照不宣是何等惬意。

另外,买书除了缘分,我还比较喜欢书名,有时真的只为一个好的书名买下某本书,当然我也上过一些标题书名的当,不过,我觉得挺好,我愿意花这个钱来买这个书名,或者说这个书名所表达的观点,书名本身值这个钱,正文的部分是作者给买书者超值的部分。

看书,我比较喜欢看目录,全书的架构,作者的思路,作者的逻辑,作者的主要观点在目录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我觉得看书的目录,对于我把握宏观上的东西,或者从宏观上把握一个事物是非常有利,这也是喜欢读书的目录的原因。

再有,我喜欢在每一本书上写下我的读前感,没有读书之前,我会先入为主地很主观唯心的写下一段对全书的看法,比如说全书可能表达的思想,比如说对作者的一些揣测,比如我购得此书的心情,这些都很好玩,反复阅读过程中,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当初,或者自己对原作者有准确的心路,或者对原作者有较大的误解,这些对我来说都很有意义。

还有,我读书喜欢旁边放着摘抄本和笔,经典的话语(自认为经典)我会重新摘抄一遍在我的私人摘抄本里(至今我已有五本这样的记录),有空的时候再看我的摘抄本,有些我认同或不认同的感觉,我会在原书上画杠、画圈、画叉,或作批注,或写上“哈哈”两个字,我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与原作者的交流。

我的另一种阅读方法就是喜欢比较性的读,比如小说类,我看这类书相当少,主要是看了电影之后才有强烈的愿意要买回原著,比如贾平凹的《高兴》、比如兰晓龙《士兵突击》、比如王朔《梦想照进现实》、比如赫拉巴尔《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等等,看完电影读影评,读完原著读书评,然后结合我自己看电影读原著时的一些感触,完成对于一本书的一个阶段的阅读。

最近这两年,我的阅读方法,或者说阅读角度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一个变化是尝试着读一些自己涉猎较少,甚至从来没想象过要去阅读的可能,比如,我会借同事(理工类)读书时的教材来读,比如《电磁学》,我就认识到很多有意思的概念、原理以及方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再比如《每天学一点经济学》,这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为我骨子里有一点点反商业重公益,事实上我认识到这个观念是偏颇的,不应敌对,不应拿自己的无知说对方的不对,应该多学习,多理解,我换位,这样,我又学了很多的概念与方法,并且知道一个政策的上台实施,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同样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另一个变化是我开始喜欢听别人读书,比如各类讲座,我专业方面的,更大范围的生活方面的,或者另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我也会找机会接触、聆听,并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思考,再比如电视节目《有报天天读》、《锵锵三人行》,听听更多人的声音,观点,评论,都对自己是一种检视。

上面拉拉杂杂,语无伦次的谈到这些书,算是对这位关心我阅读方法的朋友的一个回应吧,希望你还能满意,但不期望过多效仿,每个人的阅读方法都是惟一的,我个人的阅读方法仅供参考,不提倡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