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奥运过半

2012伦敦奥运倏地已过半,站在中场,回看7月28日的开幕与近十天的竞技现场,显然,这是一届充满奇观的奥运,运动员参加奥运的意义变了,全世界观看奥运的心态变了,正如摄影师拍到的伦敦奥运“六环”奇景,严肃中带着幽默,严谨中带着惬意。 谈到2012伦敦奥运,目前阶段已是五味杂陈:混乱中的有序、意料中的诡异、传统下的创意、规则与合理利用规则、表演与被表演,百年奥运发展到今天,毁誉参半,影响力倍加的同时,非议与不能致疑同样未曾停息,比如要不要花这么大代价玩四年一次的游戏,比如对于规划的多元理解,比如运动员的竞技表演与观众的期待值。 体育原本是想单纯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已不可能,竞技就得有输赢与等级,哪怕最终的荣耀归于天赐的幸运,又或者归于人为的误判,那也没法,站上奥运舞台的运动员必须经受种种不确定性的考验,接受体育竞技与生俱来的残酷。 奥运至此,最大的两在话题是“开幕式”与“规则下的表演”。开幕晚会成在理念,对于“个体”的尊重,对于“事实”的呈现, 稀释了开幕式的“仪式感”,强烈的参与感让人不知不觉中穿越了田园、工业与信息化的时代变迁,而每个节点又引发对于“人与土地”、“人与创造”、“人与未来”的哲学性思考,英式“保守、创意、幽默、诡辩、怪异、惬意、虚伪、绅士、乡村、音乐”种种,让人既爱又恨,这是一个奇特的共生存在。开幕式不仅较丰富的展示英国的历史,更突出了英国骨子里的“不信邪”,比如奥运点火可以“众人拾柴”,比如奥运主火炬可以中途熄火移位(保留火种),对于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动作,英国人有自己的见解与行动,这种令人印象足够深刻。至于规则与表演的博弈,2012伦敦奥运表现得十足锋芒,自行车、体操、游泳、羽毛球……太多误判、申诉改判现象,对于裁判形成考验,另外关于用药与药检的制衡进一步升级,无论如何,竞技对于运动员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力面对比赛的同时,得学会如何应对媒体,如何讨好现场观众,至少运动员应不甘于做木偶,有思想的运动员价值无限。 随着媒体越来越兴盛发达,“制造奥运”越来越成为奥运终端,毕竟亲临现场奥运的人数与影响力远不及媒介另一端“不知名看客”,他们致疑,他们深挖,他们设套,他们有一说一,自由表达,用心良苦也居心叵测,镜头里的一瞬,一念,很难逃出众多观者的眼睛,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知名的愤怒、理解融汇成一道道门墙,因此,竞技场上的表演必须越来越逼真,这对运动员的演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运动员的角度讲:奥运的本质就是表演,主角是你,配角也是你,最终奥运还是一次交易,一次契约,一次承诺。从这个意义来说,运动员的身份加重了,全世界观看奥运的心态也不一样了。就在几小时前的110米跨栏预选赛中,镜头里刘翔倒在了第一道栏板下,你的意料之外还是知情者的意料之中,高明的体育秀还是另有实情,让人扑朔迷离,无论如何,我都替运动员惋惜,顶级赞助商、过高的观众期待、持续的媒体关注逼着你不得不站上跑道,即使断了腿也得爬到终点的情形,让人不得不动情与为之难过,可是,这就是你的选择,选择了不放弃那就勇敢的面对无情,做回普通人不是想象中的容易。看奥运的我们其实可以更加从容开放一点,不必中国必胜,不必带病硬上,不论输赢,只求精彩,这是上好的观看心态。 总之,政治论者看到了体育兴国与体育外交,经济学者看到了庞大的产业链与利益纠葛,文化论者看到了奥运精神的延续,参与者各就其位,各施其职。我作为一介纯粹的旁观者,赛事直播后收看《锵锵三人行》、《锵锵五环行》作为消遣,听听与解说员不一样的声音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惟一羡慕嫉妒爱的是,不能未能像文涛、子东一样近距离的领略英伦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