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听廖可斌《民族性格问题》演讲有感

主题:《中国应该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
主讲:廖可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主办:浙江图书馆读者活动推广部
时间:2009年5月27日19:00-20: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听廖可斌《民族性格问题》演讲有感

廖可斌这个人

不是第一次听廖可斌老师讲文学、讲文化,其不标准的普通话,掩盖不住其观点的犀利,典型的湖南人特质(常德安阳人),廖可斌老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主攻明代文学。

中西民族性格差异

民族的形成有赖于土地、饮食、居住、交流等等人物关系、人人关系 ,一个地域的人群同处一个个时代,长久便形成一定地民族性格,如游牧民族(相对彪悍勇猛),如农耕民族(相对温和圆润)。

中华民族性格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复杂的性格难以界定中国一个统一的、特定的民族特质(姑且把这种特质叫做文明)。说到希腊,爱琴海文明清晰可见,说到美洲西部,牛仔文化鲜活多姿,倒是谈到中国文化,反而出现迷失,也许太丰富、太宏大,兼容并蓄着众多的可能与不可能,而只能泛泛的概述中国文化叫浩瀚无垠,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为主的国度,长期形成的农业思维塑造了中国的基本性格特征——德性内敛,农业思维相对拘谨,以自省基本、个体独立为基本特征,商业思维比较开放,强调交流共生。中国尽管大踏步发展,但整体上还是农耕民族,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于是累积了不少弊端,中国需要对自身的文化性格进行反思与重塑。

上世纪初,极力推崇西学,饱受西学滋养的胡适提出《再造一个文明》,可谓是中国知识分子中走得比较远,觉悟比较新的一代,无奈现实胜于理想,千百年形成的思维惯式根深蒂固,要深刻反思自身文化弊端,重塑中国文化性格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两个个案

关于中国农民,我最近发觉有两个个案值得深入剖析,一个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一个是农民艺术家赵本山,这两个人皆由正规农民出身,皆有自己是农民为乐,其两人身上集中了中国八亿农民的大部分特质,以及农民身份一些鲜有的先锋思想与意识。姑且为廖可斌老师推荐这两个样本,不知是否成为可能。

小结

总体说来,关于民族性格问题是一个宏大而纵深的课题,反省、改进、开放、交融是塑造一个全新文明的必不可少途径,每一个人都付有一定量的责任。

附1:《钱江晚报》登载廖可斌演讲《怎样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附2:2007年12月29日,廖可斌恒庐主讲《浙江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附3:浙江人文大讲堂38讲 廖可斌主讲《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