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像个总编那样思考

岁末答问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转贴者语】岁末年尾,人人都会有些话要问要说,比如你喜欢FT中文网,又喜欢文字与思想,张总编的话你要不要听,会不会喜欢呢?

从《岁末答问》的文字中,学着像个总编那样答记者问,像个总编那样规划,像个总编那样思考。在这里,读懂**《FT中文网》**,在这里,你会有收获!

以下是转帖全文:

年底,一家中国媒体提了六个问题,这是我的答案,也对读者有个交待。FT中文网声音多元,顺耳不顺耳的都有,相信读者自有判断力。只有声音多元了,独立判断才有可能。有了思想的市场,公众才有选择,决定如何消费。

1、如果把FT中文网具体化为一个人,你能描述一下这个人吗?

张力奋:如果FT中文网是一个人的话,他应当有性格,有态度,能包容,有自己的品位。该宽厚的时候宽厚,该有脾气时有脾气,该较真的时候较真。它对自己有要求,有承诺,相信自己的作为和坚持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和公民生活进步有价值;他拿自己当一回事,但又不把自己太当一回事,以至于偏执或傲慢。我们的判断可能有偏差,但态度是诚实的。FT中文网的声音多元,顺耳不顺耳的都有,相信公众和读者自有判断力。只有声音多元了,独立的判断才有可能,才可能形成思想的市场,供公众选择和消费。

FT中文网现在有150多万注册读者,实际的阅读群更大。作为编辑,我觉得最自豪的是我们可能拥有中文世界最优秀的读者。商界精英,经理层,经济学人,决策研究者,文化人,学者学生是我们的读者主体。最近意外发现,很多艺术家也是我们读者。几天前,遇到80年代的偶像歌手成方圆。她告诉我,她是FT中文网忠实读者,她电脑桌面就是FT中文网,还报出一串专栏作家。

读者对FT中文网有弹有赞,我们都感激。在繁杂浮躁的生活里,读者若能挤出时间,无论是鼓励你,还是骂你,都是媒体人的幸运。当总编辑,挨的骂就更多。信息的选择和自由,就是在骂声中成长的。

FT中文网,尽可能不端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同的人住着,想法不同,很正常。我觉得,如果读者有情趣,幽默,宽容,人世间的紧张就容易化解些。过去两百年的痛苦经历,给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布下大大小小各种心理障碍,总得跨越。以前有人说过,FT中文网好像精致的英国下午茶。我觉得,茶最早是中国的。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把全球化这壶茶喝好喝公平了就好。

2、FT中文网的2011年,有什么远大理想吗?

张力奋:每年都有记者同行问这样的问题。其实,FT中文网没什么新年的远大理想。远大理想,写下来容易,做起来就走样变味。我觉得,FT和FT中文网,是服务业。它提供的服务必须有需求,有用,有需求才有价值。比如有人做鞋,有人造车,有人采石油,有人卖水果,有人炒卖房产。FT中文网的服务,是以专业主义的精神,提供质量比较好的资讯和判断。

2011年,我们将花更多的精力资源和关注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路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急切需要转型,从中南海到中国社会各界到国际社会,大致都有了共识。但是,这并非想转就可以转成功的,需要政治智慧和决策的意志力。

新年里,FT中文网将继续关注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国的通胀威胁,中国的环境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经互动与周期性冲突;中国与印度发展模式,中国与邻国间的地缘政治等都将是我们的关注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未来一年,可能的话,我希望多到中国的内陆城市采访。如果中国是一本书,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北京和上海,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都不是中国。中国内陆,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观察点。国际媒体,也脱不了俗,往往到沿海地区多,去内地少;去南中国多,上北中国少;去新兴经济区多,到老工业区少;到城市多,去乡村少。我想在成都呆上一段时间,了解那里的城乡一体化实验,仔细做一些都市调查和案例,至少将已经发生的事情描述清楚。

2003年,我在印度呆过一个月, 那还是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议题之前。印度和中国虽是邻国,历史上有很多过往,文化上宗教上彼此有很深影响。但近现代很长一段时间,彼此很隔膜。中国和印度之间直接通航,还是在2002年。在这之前,都得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转机。明年就是中印通航第十个年头,我想重返印度看看,在那里呆够一个月。中国人对印度和它的发展,感情复杂。印度人对中国也是如此。我想带着中国人和印度人各自的问题,再走一回印度。

除了当编辑,我希望明年会有更多时间写东西。考虑做一个总编辑月度访谈,让公众及时分享中国决策者和意见领袖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和判断。

3、有观点认为现在精英与占大多数的大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很狭窄,FT中文网作为精英关注的媒体,您觉得可以继续为拓展这个沟通通道做些什么?

张力奋:精英和大众只是相对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变动剧烈的社会,就更是这样。草根和精英的分化,也就是短短15年时间。一些中国的首富,企业家或政商领袖,20多年前可能还在中国的农村种地谋生;中国的高考,几分之差就可能造成两个同龄学生一个成为大学生,成为吃国家皇粮的“精英”;一个则可能变成工地上的民工;经常炒股的散户,他们对中国股市的知识和心得,可能绝不比不炒股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差。在中国,精英不能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大众也不必过于自卑。留洋的海归的,也可能变得很保守。“土鳖”中,我也遇到不少目光深远,判断很有见地的仁人志士。

我觉得,FT中文网是办给所有关注中国发展和未来的读者看的。他们的收入水平,财富积累,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不同,但FT中文网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价值共享的平台。我们将着力开拓我们的读者资源(USERS-GENERATED CONTENT)。我们要礼遇读者,使他们成为FT中文网独特内容的供应者。读者不是被动的,不是附庸,而是重要的内容参与者。读者本身,就是内容。

4、您本人在新浪开了微博,并“达到了县级报纸的规模”,您怎么看微博对媒体人的影响?

张力奋:我今年6月1号开的微博,是个迟到者。一直很犹豫,生怕微博打乱自己本来已经很杂乱的生活。后来受到“微博传教士”封新城和新浪总裁曹国伟的激将,终于开博。半年来,态度有转变,现在已是半个“微博控”,并游说了不少朋友下海微博,其中包括我近80岁的老父亲,他每天比我写得还多,几乎全是原创。在媒体人中,我的粉丝规模算是少的,自留地耕耘半年。我不算勤劳,收获自然也有限,粉丝三万多人。据说,粉丝质量很好,我很感激他们。我也粉了一些“草根”读者。但愿我的片言只语还有些价值,没浪费他们时间。

如果用对了,微博是个好东西。对我来说,微博大概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让我接触到了平时完全陌生的社群和他们的世界,是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第二,微博改变了我对媒体功能和受众的看法。它更平等更本源,因为“把关人”边缘化了。微博或许是中国开放30年后国民获得的最重要的自由之一;第三,微博成为直接挑战主流资讯和解读的重要信源;第四,微博成了我最开放的研究工具和社会实验途径。公众成为决策过程的一个环节;第五,我在欧洲生活工作了20年,多说英文,中文退步。140个字,现在是我最严厉的编辑机。我想,它对我们中国人的用字精炼都有帮助。

5、这一年来传统媒体都在迫切地做向全媒体转型的工作,您怎么理解全媒体?

张力奋:全媒体,现在谈得很时髦。时髦没有关系,任何新东西,必有时髦期蜜月期。重要的是背后的现实。现实就是,多媒体或全媒体的出现,和以往媒体演化相对单一的线性过程不同。它在整合你的同时,涵盖了你,化解了你。比如,报纸的消亡,并不是报纸功能的死亡,而是你原先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快速消失,被吃掉了。原先光顾你的客人,现在突然消失了,他们下一代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几乎和你也没关系。IPAD的出现,大大加剧了这个趋势,因为IPAD重新发明了纸。 FT决定给所有同事每人300英镑补贴,购买IPAD,也是公司对全媒体的一种承诺。

另外两点,一是全媒体的营运模式,越来越多的媒体老总在为这件事情劳神。在折腾了10多年后,收费阅读可能成为大趋势,时间点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默多克先生,原来是“免费内容”的原教旨主义者,现在也改变了想法。免费的午餐,总有结束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中国门户网站是有中国特色的,眼下的好日子,不会永远延续下去。一旦免费内容成为过时概念,门户网站的门庭就会逐渐冷清下来。

还有一点,也是我的老调。对中国全媒体发展来说,高技术的跨越比较容易实现,但内容价值的确立则很艰巨。所以,关键词是内容-内容-还是内容。现在的感觉是,技术是大老婆;内容的地位,有点象“二奶” 或“小三”。这需要正名,以让内容获得应有的独立身份和地位。大家一提到新媒体,首先就想到技术和硬件。其实,媒体运营中,最花钱的是内容生产和背后的专业采编人士。这是媒体运营最大的成本。我发现,国内媒体目前的采编预算和成本普遍偏低,或者最需关注的公共事件和议题常常得不到资源的支持。这是令人担心的。新闻是人的活动,独立的新闻生产是有代价和成本的。

6、您能猜一下2011年媒体江湖会有怎样的剧情发展吗?您自己有怎样的角色和戏份?

张力奋:你用了媒体江湖这个词。江湖上的事,很难猜。2010年,中国媒体活得很忙很累,有些无厘头。2011年,中国媒体还会很累,管制环境仍会显得紧张。我想,新的一年,有关“收费内容”的辩论将加剧,一些思维前卫的媒体甚至可能开始画蓝图,以应媒体生态变化。

虽然类似3Q那样两败俱伤的公共事件,新年里出现的可能性变小,但还会以别的形态凸现出来。中国的多媒体业发展在速度,市场和对技术的应用上,在全球也属领先。但它在基本游戏规则的建立上严重滞后,并时有倒退。大家都在等,都在抱怨。个中有太多的缘由。但问题是,总有拖不下去的时候。我看,这个时候快到了。(全文完)

注:转贴自FT中文网2010年中国特别报告岁末答问,未征得**FT中文网意见,如无权转载,可随时撤销。谢谢FT中文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