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我们的根在农村

我们的根在农村<之二>

上次看《小村会客厅》的时候,讲到朱再武的洪武山庄的时候,我激动不行,赶紧写下了那段令我自己也欣喜的文字(原文见“若花生一个人”博客http://www.rooufer.cn《我们的根在农村》2006年04月01日),上次《鲁豫有约》的时候,看到那群快乐的手工匠们有滋有味的弹奏生活,也让我深深陶醉(原文见“若花生一个人”博客http://www.rooufer.cn《快乐的手工匠》2006年04月09日),农村原来是这样,生活原来可以这样有趣和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那关于“乐”的找寻上,之前我似乎找到了,但又不属于我,我又迷惘了,心中的结迟迟得不到解开,但隐隐约约找到那种我想要的那种快感是多么美好呀!

我不再一昧的鼓吹和赞扬说农村有多好,有多美,农村与城市真的是差别很大(听廖可斌分析说农民与市民的心态就已很不相同),我现在的态度是,各有各的好,城市并非一无是处,农村也不见得没有陋习,只是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懂得与土地的那份情谊,打拼在城市的现在的我,也一度不能忘怀土地给予我的启迪,读书时,身在城市,心在农村,现在工作了,也是身在城市,心在农村,未来哩,未来也不好说,怕也还是身在城市,心在农村?!

原来老想着“一村一大学生”这个计划什么时候可以作用于农村,但越想就越离谱了,当我在城市默默地呆了两三年后,我开始觉得这计划甚为可笑,不识粮麦的大学生,不懂乡情的大学生,如何可以走近,然后走进农民兄弟的心里哟,与农民朋友朝夕相处三五年也不见得会看出任何问题,更不要谈解决与提升了,反倒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特色村”吸引了我的目光,可借鉴的,不可借鉴的,可效仿的,可改进创新的,看这些特色村,我觉得更多的应该看其思路,如何挖掘本村的特色,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之路(作者全国率先提出)才是中国新农村发展的突破口。

举例说明吧,中国最有名的政治村个案:咱们湖南的“岳村”,中国最有名的经济村个案:江苏江阴县的“华西村”(天下第一村),中国最有名的文化村个案:深圳“大芬油画村”、河南许昌的“尚集书画村”,中国最有名的科技村个案:北京“中关村”,中国最有名的体育村个案:北京“奥运村”……各个层面,各个不同角度的村落都有实际的研究文本,我觉得这些成熟得可爱的村落里已有章可循了,中国新农村的未来应该可以尝试着描绘了,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一想起这事儿,我心就兴奋,没有比看到农村的成长与发展更令人信服和激动的了,毕竟,我们穷怕了,我们穷够了,我们受冷落太久了,我们被遗忘太久了,我们受压抑太久了,我们体制外太久了。

看到了这些,但我自己还是不敢轻易回家,我拿不出一个崭新的令自己满意的计划,在家我一下子还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尽管现在在城市我也算个边缘人,或是异数),但那里丰富的素材,加上幼时的记忆在不断激励着我,感动着我,让我学会正义,学会纯朴,学会勤劳,学会用双手,让我有了生存的根基,有了成长的理由,我不知道,我骨髓里的那份宿命论是不是也来自于那片土地,长完稻谷长青草,长完青草长麦子的那片黑土地!

在我还不能为那片土地做点什么的时候,预留一首颂歌献给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先!

附1:《这土地》
若花生 写于 2003年08月26日

生我  养我
却终要离开我
黑色的肌肤
蓬勃的绿意
金黄的季节
是我红色的向往

此刻
见不到你的身影
我却能想象你的面容
因为她  永远都是那么
的慈祥  端庄

附2:华西村简介
华西于1961年建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等80多个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坚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2001年6月份以来,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目前,一个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万人的大华西,人心所向,一呼就应,文明富裕,稳定和谐。今后五年内,华西还要投入资金5.2亿元,搬迁村民2700户,在“山北”建设一个“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这样,既可以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别墅‘修修补补’)”的方式,节约土地2500亩,又能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新的2006年,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同志,又被中央确定为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全国重大典型后,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现在,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华西村又制订了新的“十一五规划”。也就是“十一五规划”内,要实现“五个五”(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花5个亿到外省、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新目标,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协调和谐的“天下第一村”!

附3:华西村为什么不能被复制?
华西村原村支书吴仁宝无疑是个值得尊敬的老人。他在位48年,在中国富豪榜上找不到他的名字,却把华西村打造成中国第一村。但是,在被问到华西村为什么不能被其他地方成功复制的问题时,吴仁宝称这与华西村无关,那不是华西村的问题,是别处的问题。但我认为,华西村没有被复制成功的原因是华西村根本就不具备可复制性。

华西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就是吴仁宝。别处没有复制成功华西村,那是因为别处没有吴仁宝。吴仁宝称,华西村最穷的人家财产不少于百万,最富的人家财产不多于千万。对于前者,没人会感到惊讶,但对于后者,我却大为吃惊。在南方的富裕地区,一个农民身家千万不算什么稀奇的事,甚至在富翁成堆的地方,千万显得有些寒酸。那为什么全国首富的华西村却没有个人首富,不但上不了个人富豪排行榜,而且仅有区区不到千万财富呢?

如果吴仁宝说这话不是口误,那解释只能有一个:华西村村民的富裕是依靠着集体的力量,而不是某个村民个人的能力。华西村村民不是自己在商海中奋游,而是坐着华西村这条大船走上了富裕之路。船的成功带动了个人的成功,而这个大船的舵手吴仁宝则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吴仁宝是一个实业家,他创造了一个财富的神话,但吴仁宝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实业家,许多人创造的财富要比吴仁宝多。但直到现在,华西村只有一个。这至少可以证明,华西村的分配模式上与众不同。试想,如果吴仁宝心里没有大家,只想着自己发家致富,如果吴仁宝把创造的财富聚集在自己账下,他很有可能排在中国富豪榜的前列,但那样就不会有今天的华西村了。

中国的农民富豪有很多,华西村却只有一个,这说明什么?说明个人创富的故事可以复制,而有创富能力的人却不愿意复制华西村的模式。华西村模式不具备普遍意义,一方面表现了吴仁宝的高贵品格,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建立华西村这种财富分配模式的土壤和机制。

在追求效益的时候牺牲公平是在所难免的,平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效益的步伐。但吴仁宝让人们看到:有时候,在某个地方,公平和效益是可以携手前进的。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在追求效益的路上走的太久,也需要回到公平的道路上,休整一下自己的灵魂,塑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