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主题:《解码敦煌》
主讲:张涌泉(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主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
时间:2008年8月16日9:00-11:30
地点:浙江省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张涌泉教授《解码敦煌》讲座笔记

张教授的讲座让我很快想起了杨叔子的演讲,极富热情是第一感觉,体现出一名学者对精致学问,对美好知识,对至尚人格的无限追求与虔诚,其次就是两人都特讲求深入浅出,敦煌学其实是一名挺古老而又复杂晦涩的学科,在张教授的点拨下,敦煌学变得与每个人都那么息息相关,我带着极大的满足听完全场演讲。

首先我了解到敦煌里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开始了解敦煌学又是怎么回事,最后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到敦煌学给我们的启示。

公元1900年6月22日,一名无知道士轻轻推倒一座墙便揭开了敦煌的最大的秘密,敦煌这座智慧宝库便散发出异样的光彩,精巧的建筑,精细的雕塑,精美的壁画莫名的吸引了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中国人的眼光,尤其是那一件件无价价值连城的经卷让古人的历史鲜活在当代,一条条线索,一幅幅画面沟通起历史与现在。

敦煌学是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除了其建筑、雕塑、绘画方面的艺术研究外,更有其文献的整合与整理,这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如此多的碎片,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语言极其晦涩(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吐蕃文、回鹘文、蒙古文等等),时间跨度极长(上起西汉后期,下至元代,近千年的历史),内容又极其无序(有书信、牒状、转帖(通知单)、社约、契券、诗歌、祭文、愿文、医方等等),给敦煌文献的研究带来极大的难题,可幸的是浙江在敦煌文献的研究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是世界的前列,浙江最早成立了省级敦煌学研究学会,且目前为止,全国只有两个省级敦煌学研究所(另一个在甘肃),浙江籍的敦煌研究大学者也层出不穷,如罗振玉、王国维、姜亮夫、常书鸿等等,常书鸿甚至被尊称为“敦煌的守护神”,这些努力让我也很受感动,包括当代以张涌泉为代表一大批学者也致力于敦煌学的深入与研究,并以卓有成效,在敦煌文献的分类、定名、缀合、汇校与辨伪上全力以赴,并在敦煌学的普及与推广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如《敦煌俗字研究》、《敦煌变文校注》等专著成了喜欢和深入敦煌学的入门教材,包括最近在做的《敦煌文献合集》的超大规模工程,将是敦煌文献最全面,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敦煌学著作。

敦煌与敦煌学既然是这样一种存在,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示呢?首先敦煌文物与文献里凝聚了中国古人太多的智慧,对于我们当今的艺术与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养料,当今的许多生活方式很多能在敦煌文献里找到原型,譬如斯坦因2703号《儿童习字》卷,老师的范字与学生的习字,以及老师每日的点评都工工整整有序的反映在了一张简单的习字卷上,这便是我们小学教育,启蒙教育的源头。其次敦煌学可以教会我们思维,譬如斯坦因388号《正名要录》卷,例举出很多文字的的源头与演变,如“妇”字,繁体写法为“婦”,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正确写法)便是把现在的“女”和“人”字合二为一,意思不言自明,妇即女人,再比如“歸”字,简化字为“归”,而令其意思变得过于狭隘,但其最初的写法应该是现在“自”与“反”字的结合体,归即回到自我,意义相当清楚,再比如“国”字,繁体字为“國”,这字的最初写法是“囗”框里一个“王”字,“囗”代表疆域,“王”字代表主人,主人占有着一块地盘即为“国”,然后演变到“囗”框里一个“玉”字,已是画蛇添足了,其实中国汉字的变化,有些变坏了,实在是可惜了。敦煌学还有一些应用便是对于现在传世的作品的补充与修正,比如《王梵志诗》中的一首“厶乙铺上新铺货,要者相问不须过。交关市易任平章, 买物之人但且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营销(终端促销),比如文献记载的《云谣集》是中国最早的词集,比如韦庄的《秦妇吟》(共238句,1666字)是全唐最长的诗,很多文献是现在流行的诗文、生活方式的原稿,比如李白有名的《将进酒》里最有名的一句诗文“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原稿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全诗才押韵,才符合李白的作诗风格,当然从艺术性来讲,“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用词更有意义,于是我们便将错就错,再比如其文中的“钟鼓馔玉何足贵”中的“馔玉”与前文的“烹羊宰牛且为乐”矛盾,原稿乃是“钟鼓玉帛岂足贵”,这样我们便对现今天的流行便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听了张教授的课,给我一个最深的启示便是,敦煌学做的是很新的研究,这种新给现在带来无尽的启迪,敦煌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体现在其“原始”、“孤本”的独特性上,其有更深入的必要。

附1:张涌泉资料
张涌泉,男,1956年10月10日出生,浙江省义乌人。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师从项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0月提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博士后研究,合作教授裘锡圭先生。1996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是浙江大学享受最高岗位津贴的九级教授。在学术界的职务有: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浙江省敦煌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敦煌学。

附2:听课笔记
1、敦煌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和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美誉。
2、“飞天”是敦煌壁画的象征,全窟共有4500多身,飞天是娱乐神与歌舞神的升华。
3、“彩塑”是敦煌的主体,全窟共2400多尊,十几厘米到三十多米不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33米高的弥乐佛(全窟最高佛像雕塑)和15.8米的涅槃卧佛。
4、“壁画”达45000平米。
5、藏经洞是全窟的精华,座落于莫高窟第17窟,总计6万多卷经册。
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四大发现(1925年王国维提出):殷墟甲骨文、西北简牍、敦煌文献(时间跨度公元4世纪至11世纪)和北京内阁大库的明清档案。
7、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第一个发现藏经洞(窟中窟),而后经卷开始流散,其中英国斯坦因获14000多件,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伯希和获7000多件,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俄罗斯鄂登堡获18000多件,现藏于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图书馆有藏件16000件。
8、敦煌文献六大价值。
9、姜亮夫:敦煌宝藏是全人类的同心结。
10、陈寅恪:敦煌学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11、季羡林: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