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人•人性•人性化

**

人•人性•人性化

**
人是一种奇迹,神奇到不可思议,从禁果被咬的那一天开始,人这一类便成为传奇。千奇百怪的观念、道德、伦理、科学、技术、规划、国家、社会、肤色、性别、暴力、民生、疾病、公司、媒体、出版、实业、政治、经济、文化、物理、生物、饮食、服装、交通、酒店、外贸、航空航天、写作、网络、秩序……与人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不胜枚举,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我”而存在,庞大的人网体系真当会让身处其间的你眼花瞭乱,无所适从,失去自我。人基本的使命是认识自我,人的渺小显而易见,人的伟大有目共睹,有预测有选择地做一些事情,不做一些事情,需要高度的智慧,当然,一分为二的看待智慧就有所谓“精英”和“草根”之别,两者都有智慧,一类是改变世界,一类是维系自我,优劣没也无法分清。

人除了智的部分,更有性的部分,如果说开智需要启蒙的话,人性则更多的与生俱来,先天决定,性恶的部分需要教育,性善的部分有时需要被唤醒,关于人性的探讨,日前讨论最多的在佛山南海黄歧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可以折射一二,事件原委: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7分钟内18名经过其身旁的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我见到些新闻事件之后,我的看法是,第一,除了媒体及个体更多的愤怒情绪外,我们应该更多的反思,第二,救与不救已然成为选项,反映出怎样的缺失,第三,如果救成为一种必然,到底如何救。

是,是应该愤怒,愤怒之余呢,大部分观点是说小悦悦事件更多的突显人性问题(我们在评论说没人性的时候,其前提是“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本恶也好,人性本善也好,人性善恶相加,无所谓善恶也罢,作为一名社会人,不得不与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发生关系,这是事实,救也不能完全说明人性本善,反之不救也不能让人性本恶变得更有理,人性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如勤劳、关爱、互助等等,人性也有很多弱点,如懒惰、贪婪、虚荣等等,作为一个具体的某人,毫无疑问不可能兼具所以优良品质,也不可囊括所有弱点,也就“完人”的不存在,包括完整的“好人”,完整的“坏人”(姑且在这一点上,以好坏简单论人),因此,我认为粗浅地说小悦悦事件是没人性、冷漠、木讷的行为,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述,并不深入,类似于公交要不要让座,要不要舍命救落水儿童,小悦悦事件更多的体现出人的各类品质的缺失,比如道德的缺失,比如意识的缺失,比如常识的缺失。空洞(或者错误)的价值观,空洞的信仰(无信仰)已经让人类的道德败坏到另一个不可思议(相对于人的诞生的不可思议而言)的程度,意味着中国价值观的“德育”已经基本没有了,简单的讲就是“心”坏掉了,这在危机感强的国度表现得好很多。

先不进一步谈德育,当一部分第一念头决定要伸手援助之手时,有没有正确的方法,有人说至少应该打110报警,有人说路人应该拦住过路车辆将其送往就近医院等等,至于有人说“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的观点则更多的体现出大众的跟风,无独立意识,甚至不算是健全人格的做法。我所说的常识的缺失是指我们日常有没有一套训练、应急机制,比如消防、防空防震演练,日常急救知识等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常识训练多么的重要呀!

人性话题先打住,再谈谈人性化,人喜欢为我所用,为我所尊,于是人以外的事物加发人格化,然后按照人的规律与性情来发展,人性化更多指符合人的需求的种种研究、生产、设计等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与实践又是不是太过狂妄,人在反思的过程中,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系外,人与物、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又该如何建立,后面的部分不正是更高层次地认知与探索我们人类自己么。

到目前为止,人的全部活动基本都架构在“真”、“善”、“美”的评判标准与言行基础之上,人类能不能按照我们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路径顺利抵达,真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