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花生 | 一个/家人

辩证刘翔

刘翔,1983年上海出生,12年36次世界冠军,这个战绩在这个年纪已属辉煌,但奥运就像个魔障,成在奥运,毁在奥运,虽败犹荣依然奥运。 08年北京奥运临时退赛,让其遭受太多致疑,12年伦敦奥运倒在了第一栏下,更是震到了不少观众,倒嘲者有之,赞誉者有之,但这次刘翔的表现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理解,迈力的单腿跳,深长的跨栏吻,给了观众足够的解读空间。 我清楚地第一时间看到了整个一幕,不知实情的我确实被眼前情境惊到,傻傻看着镜头一遍遍重复播放刘翔的种种瞬间细节,解说员抽泣的言语气息多少有些滥情与多余,那时候,最好的背景就是无声,然后画面减速,时空凝固,呼吸停滞,如此“悲情”场面会更感人,依照我“竞技体育本质是场秀”的成见,刘翔本人的表演无可挑剔与指摘,我们需要反省的是幕后的导演与制作,是什么让刘翔不得不“痛并演着”。 刘翔与我同岁,与我同岁的中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不愿输更不愿被误解,远无法达到晚年胡适提倡的“容忍比自由还要更重要”,倒更能印证沈从文先生的那句“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悲壮,刘翔12年伦敦的勉强参赛是对08年北京退赛的回应,面对致疑,刘翔做出了行动上的回应,如果我们需要英雄,如果刘翔自认是英雄,那么,英雄就应该有英雄的出场与谢幕方式,年近三十的刘翔,不知此次是否是最后一届奥运,但他已近完美,我们没必要苛求,如果真那么看重刘翔,只能说明我们内心过于虚空,太需要榜样的力量,太需要找自己以外的“丰碑”,这在我们也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刘翔已经背负了太多的责难,我们无需紧追不放。平复后,除了对于刘翔的惋惜,更有遗憾,如果为了回馈赞助商,那么出场费也着实不低,如果为了不负观众期待值,那么我们很难为情,如果为了再一次证明自己,那么你没有做得到,毕竟这里是竞技场,选择直面残酷那就大胆接受事实,竞技场上下的同情都很乏味。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为刘翔鼓掌,他已经是个纪录,已经是个特立独行的异类,同辈人早已望尘莫及,刘翔作回普通人很难,我们要达到一定的高峰也不易,未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刘翔,我们要问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更多的领域,更多的特立独行。